一个被贴上“过剩产能”标签、让银行“谈之色变”,一个则长期徘徊在低谷,造船业和航运业在9月的第一周感受到了政策红利带来的暖意。
9月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经济、绿色、高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运体系。
目前,我国海运企业承运我国进出口货运量的总体份额偏低,目前占到进出口货物总量的1/4,保障我国经济安全运行的总体能力还不够。《意见》中所提到的“加强海运企业与货主的紧密合作、优势互补”,让业界开始憧憬“国货国运”将会给航运业带来巨大的需求空间。
同样是在这一天,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对首批入围《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了公示,共有51家企业入围。这个被业内称为“白名单”是工信部配合国务院去年发布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简称《方案》)的具体举措。目前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均居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但是在高端船型方面仍然与日韩有不小差距,比如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豪华邮轮,中国目前尚无能力建造。业界希望,金融机构能够借鉴“白名单”对优质船舶企业实行差别化对待,为进入名单的企业提供转型升级所必须的资金支持,尽快实现高端船型“国轮国造”。
实际上,无论是“国货国运”还是“国轮国造”,都是业内专家提及数年的话题,但是《方案》和《意见》的先后出台,让人不禁遐想,如果将“国货国运”和“国轮国造”结合起来,将会是怎样一篇文章?
这种契合点很容易在两份文件中找到:比如《意见》中提出的7大重点任务的第一条就是“优化海运船队结构,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船舶和原油、液化天然气、滚装、集装箱、特种运输船队,有序发展干散货运输船队和邮轮经济。”而《方案》中基本原则的第一条为“强化需求引导,调整产品结构”。
不过航运业和造船业究竟能发挥多大的协力,还需要等待配套细则的出台,比如业界对于《意见》中提到的“发挥财税政策支持作用,借鉴海运业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完善涉及国际海运的财税政策”抱有很大的期待,专家预计如果税收政策设计到位,将会增强国内航运企业在国内造船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