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媒体惊呼:中国竟要向俄交纳高额“过路费”

   尽管可大大缩短亚欧海运距离,但需向俄交纳高额“过路费”

  仅仅在几年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穿越北冰洋的“东北航道”还被称为“一个传说”。这条航道过去一直布满浮冰,船只几乎无法通行,平时除了俄罗斯核潜艇和破冰船在这一带活动外,鲜有商用船只进入。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浮冰目前正在加速溶化,东北航道现在已经浮出冰面,开始对世界海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近日,一艘中国货轮出现在这条“黄金航道”上,由此试航驶向欧洲。如果试航成功,中国将开辟一条极具经济价值和战略作用的对外贸易新通道。然而,这条航道上目前仍充满各种风险,而且处于俄罗斯的严密控制下。中国试航北冰洋航道,能一帆风顺吗?
  防冰防熊且受控俄方
  中远集团网站8月8日公布消息称,“永盛”轮试水北极东北航道的首航仪式,在大连港隆重举行。网站显示,这次经过白令海峡赴欧洲的行程,将比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的传统航线最高缩短15天。执行首航任务的“永盛”轮货船预计在8月25日抵达白令海峡,9月11日抵达目的地港——鹿特丹。中远集团称,这次首航将积累极区航行、冰区航行的经验,储备极区航行人才,努力尝试促进。
  全球航运业的复苏
  英国12日报道称,中国货船正在尝试取道俄罗斯北方的东北航道,开展中国在这条航道上的首次商业运输。据悉,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黑海失去了重要港口,在波罗的海又受到西方牵制,所以把注意力专注于东北航道上。俄总统普京不止一次强调东北航道在国际商业运输中的重要角色。俄罗斯方面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有关冰封区域的规定,宣称对东北航道拥有管辖权。俄罗斯法律规定,所有船舶欲进入东北航道应提前申请,并接受俄罗斯方面的领航和破冰服务,支付固定的航道使用费。据报道,“破冰费”很高,并且这些费用有时与实际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直接联系。例如,在夏季冰情较轻时,抗冰船可以不需护航而自行通过这条航道,但仍需支付全额费用。
  2008年8月中下旬,卫星照片显示,东北航道冰融开通,海冰专家将其形容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由此也引发了东北航道开发热潮。2012年8月,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实施的东北航道首航任务顺利完成,这次航行的目的正是为中国商船“探路”。中方发现使用东北航道面临着三大困难:一是如何取得俄方通行许可、与俄方管理部门进行协调配合;二是对于东北航道东段是否属于国际航行水域,目前仍存在法律分歧,其不确定性成为北极航运问题所在;三是有关国际组织虽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制度,但仍缺乏有效国际协调。
  相比科考船,商船穿越东北航道还要面临更多挑战:一是俄方各种要求比其他国际港口国的检查更严苛;二是东北航道是世界上领航距离最长的航道,需要7至12天;三是俄北方沿岸人烟稀少,港口条件较差;另外,缺少航海资料也是一大问题。目前东北航道的资料只有俄罗斯掌握,中方要通过代理到莫斯科购买俄文海图。为此,整个东北航道航行期间,所有冰情、水文资料、航线航向、水深等信息,“雪龙”号每半小时都有专人详细记录。
  根据“雪龙”号的经验,北极之旅过程中遇到的浮冰,大的有足球场般大小,小的有一两平方米,冰情相对复杂。船员们睡觉时整夜都能听见船与冰块碰撞时发出的“嘎吱嘎吱”声,船体持续不规律地晃动。除了海冰,北极熊也对船员构成一定威胁。目前,北极正值夏季,是北极熊觅食发情之季,极具攻击性。成年北极熊体长都在2米以上,体重逾半吨且四肢粗壮,一掌可使人毙命。为防止北极熊的威胁,需要做较为周密的部署,包括设置防熊“苹果屋”、成立防熊武装队、进行防熊培训等。
  各方竭力争夺战略要地
  今年夏天只是东北航线投入商用的第5季,但其航行需求增长堪称爆炸性。2009年和2010年,只有4艘油轮使用这条航线;2011年和2012年,有约40艘船舶经过。今年以来,俄罗斯已批准近400艘船舶通行。这条航线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与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相比,它把欧洲港口与亚洲港口之间的航行距离缩短近了40%。另外,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厚的能源资源,包括巨大油气资源、煤炭、金刚石、金、铀等矿藏资源。北冰洋通航的战略价值,在北极冰层融化后浮出水面。一些极地科学家预测,北冰洋冰川融化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北极的大门正在打开。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道,将增加夏季通航时间,并可能在几十年后进入“四季无阻的贯通状态”。这是一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商业水道,更是一条全球战略航线。
  近年来,北极圈附近的国家,纷纷企图将自己的北极利益扩大化。丹麦在设法证实自己的大陆架自然延伸,加拿大宣布拥有所主张的北极海域主权,美国则向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拍卖北极的天然气开采权。而俄罗斯甚至声称,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都是西伯利亚的地理延伸。今年5月,中国获得了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地位,从而有资格与在北极地区拥有领土的8个国家一起讨论北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