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港口的发展将为东莞构筑高效便捷出口新通道

   8月流火。从长安互通立交与广深沿江高速交会口出发,穿过一大片平整的地基,来到珠江入海口。远处海天一色,宝安机场起降的航班不时在低空掠过,海风习习,远方的红树林随风轻摆,水鸟们展翅翱翔。

 
  站在这里眺望,滨海湾新区的“黄金地位”一览无遗:向南眺望是25公里外的深圳前海,西隔珠江与广州南沙相望,北接东莞两大经济重镇长安与虎门。珠江口东岸这个唯一连片待开发区域,平静的海水下酝酿着东莞新一轮发展的汹涌浪涛。
 
  岸边伫立着滨海湾新区这个用5天时间打造出来的“招商平台”,新一轮的滨海湾速度由此吹响了号角。广深之间,伶仃洋畔,这场以空间与产业为双重目标的变革悄然启动。
 
  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城市群的新时代,东莞提出了要打造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的角色定位,坚定地迈开了从点状合作走向湾区片共生的步伐。
 
  对标国际三大湾区,无论是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还是东京湾区,他们的发展都是从港口经济起步,继而发展工业经济,再到第三产业发展,最后通过创新发展,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中山大学教授林江表示,港口的发展将为东莞构筑高效便捷的出口新通道,优化市域经济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实力。
 
  2016年,交通部批复“虎门港”正式更名为“东莞港”之后,东莞至此进入“一城一港”时代。目前,东莞港内贸航线布局基本形成,继南沙港区之后,成为珠三角地区第二大内贸港区,在全球10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中位居第43位,跃居港口世界50强。
 
  但受制于虎门大桥和码头水深的问题,东莞港停靠船舶吨位处在7万吨以下,很难满足船舶大型化需求。
 
  纳入位于珠江出海口的沙角板块后,滨海湾新区的水深条件将得到优化,水深15米的自然条件,为东莞建设深水港提供绝佳的场所。目前,东莞正在推动深水码头规划建设前期工作,计划将沙角港区建设为深水港码头纳入东莞港总体规划。
 
  作为全国外贸进出口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托“世界工厂”的发展腹地,“东莞制造”可以更直接便捷地通过远洋运输抵达世界各地。未来的深水港开发无疑将为东莞撬动起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机场和高铁被认为是除港口外的另外两大战略通道。滨海湾新区距离广州、深圳、香港三大国际机场车程在1个半小时之内,10分钟直达广深高铁虎门站。同样重要的是,随着虎门二桥建设的推进,滨海湾新区将更紧密地与南沙、番禺相连。高铁虎门南站拟改名为滨海湾站。未来几年,在虎门高铁站还可乘坐广深港高铁直达香港。
 
  正如官方的定位,作为先行区和片区中心,滨海湾新区承担着全面对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广州南沙,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的历史使命。
 
  让我们把目光再投向滨海湾新区的另一大新板块——威远板块。面积9000多亩的威远岛山脉郁郁葱葱,这里的森林面积相当于三个黄旗山,最高峰海拔178米,横亘南面、北面、九门寨、武山沙四个社区,像一道绿色屏风。立于岛上,环绕着的是一片波光潋滟的海面,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清晰可闻。
 
  东莞于2014年启动美丽港湾建设行动,选取虎门镇威远岛周边海域作为美丽港湾建设试点。经过三年的努力,已基本建成威远岛西南侧海岸景观综合整治项目,已成为东莞滨海旅游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在周边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中,威远岛一直被“珍藏”,至今还保留着田园、岸线、山体风光,被喻为伶仃洋边的一颗明珠。
 
  8月4日上午,东莞市召开滨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首次介绍了由该院研究设计的《东莞滨海湾新区概念性规划初步方案》。其中的大港方案提出了滨海湾新区具体定位:湾区门户——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新型枢纽;产业之芯——国家海洋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创新基地;粤港纽带——粤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验区;东岸明珠——宜居湾区优质生活示范区。
 
  以威远岛为重要载体的滨海湾新区,依托多年来保护的环珠江口湾区稀缺生态人文资源,将通过提供高品质服务配套,成为粤港澳“宜居湾区”的重要一环。
 
  环顾现有的三大世界级湾区,无一不是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并以此为依托建设高品质、优质的生活圈。正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大磊所说,建设世界级湾区,需要世界级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
 
  大湾区时代,城市发展迈向更高端水平需要更高质量的环境公共产品供给,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竞争力已经成为区域总体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全面创新发展阶段,优质生态环境质量更有利于吸引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更有利于创新要素的集聚。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铸就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来引领和支持产业才能再创辉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滨海湾新区通过宜居湾区优质生活示范区的建设,增强对人才、资本等多种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寄托着东莞新一轮“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模式的希望。
 
  置身于广深两座大城市间的东莞,一直被视为通道型城市,依靠高度开放型经济体系吸纳来自全球的资源,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工厂”。
 
  但如今,以低成本迎合国际产业转移、借助于加工贸易产业带动的对外开放1.0时代显然完成了它的使命。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从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制造业产值比重等指标来看,滨海湾片区中的长安、虎门、厚街三镇已进入由工业化后期向工业化时期转变的“窗口期”,面临着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如何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从研发创新、提效降支中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全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是摆在这些传统专业镇乃至整个东莞面前的迫切命题。
 
  根据东莞“园区统筹”战略,滨海湾新区将依托空间扩容,承担科技创新等更为多元的高端功能。立足于“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重要引擎”的责任,东莞提出了滨海湾新区“经济新中心”的概念性规划,以海洋经济和总部经济为支撑,打造引领东莞经济发展的“产业之芯”,并承担科技创新引擎的职能,聚焦海洋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引领全市动能转换。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通道的建设无疑是滨海湾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伴随着广深创新资源的涌入,以及不断增加优质产能扩张需求,作为支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点平台,滨海湾新区将和松山湖一起,承担着引领东莞从“汗水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型的重任。
 
  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到来,滨海湾新区的“桥头堡”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正如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总规划师马向明所说,各个城市围湾而坐,“排队吃饭”变成了“圆桌吃饭”,可以预料,随着以三大自贸区为代表的湾区内层节点的发展,一个更加平等化、网络化的城市群时代将会加快到来。
 
  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拥有密集和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条,与深圳的互联网及高新制造业企业、广州的重点大学及研究机构、香港的高端服务业等资源一起,构成了大湾区发展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国家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滨海湾新区作为连接广、深、港的重要交通要塞,具备升级版“海陆空”大通道的优越地理位置,各类资源要素将在这里更加自由地流动,将成为东莞乃至整个湾区城市群未来吸纳优质产业项目、扩大开放水平的窗口。
 
  随着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对服务业需求逐渐由简单承接订单、货代运输等转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金融支持、定制化服务等高端创新领域。滨海湾片区的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依托香港成熟发达的服务业和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新区有望成为承载香港商贸金融服务业的重要平台。
 
  “目前城市的竞争,要从交通、产业、空间协同考虑,才能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滨海湾新区诞生正当其时。”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认为,目前来看,东莞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来为城市转型、产业转型、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引导生产型服务业向东莞适度集聚,来带动整个地区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根据东莞“园区统筹”战略,滨海湾新区将依托空间扩容,承担科技创新等更为多元的高端功能。立足于“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重要引擎”的责任,东莞提出了滨海湾新区“经济新中心”的概念性规划,以海洋经济和总部经济为支撑,打造引领东莞经济发展的“产业之芯”,并承担科技创新引擎的职能,聚焦海洋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引领全市动能转换。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通道的建设无疑是滨海湾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伴随着广深创新资源的涌入,以及不断增加优质产能扩张需求,作为支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点平台,滨海湾新区将和松山湖一起,承担着引领东莞从“汗水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型的重任。
 
  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到来,滨海湾新区的“桥头堡”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正如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总规划师马向明所说,各个城市围湾而坐,“排队吃饭”变成了“圆桌吃饭”,可以预料,随着以三大自贸区为代表的湾区内层节点的发展,一个更加平等化、网络化的城市群时代将会加快到来。
 
  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拥有密集和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条,与深圳的互联网及高新制造业企业、广州的重点大学及研究机构、香港的高端服务业等资源一起,构成了大湾区发展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国家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滨海湾新区作为连接广、深、港的重要交通要塞,具备升级版“海陆空”大通道的优越地理位置,各类资源要素将在这里更加自由地流动,将成为东莞乃至整个湾区城市群未来吸纳优质产业项目、扩大开放水平的窗口。
 
  随着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对服务业需求逐渐由简单承接订单、货代运输等转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金融支持、定制化服务等高端创新领域。滨海湾片区的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依托香港成熟发达的服务业和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新区有望成为承载香港商贸金融服务业的重要平台。
 
  “目前城市的竞争,要从交通、产业、空间协同考虑,才能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滨海湾新区诞生正当其时。”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认为,目前来看,东莞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来为城市转型、产业转型、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引导生产型服务业向东莞适度集聚,来带动整个地区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对话
 
  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陈志军:
 
  三大发展愿景四大战略 打造东莞发展“新引擎”
 
  记者: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省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及东莞“园区统筹”等几项战略的背景之下,滨海湾新区被定义为支撑东莞“十三五”“十四五”甚至“十六五”发展的空间平台,外界对新区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请您介绍一下新区的规划思路。
 
  陈志军: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滨海湾新区将重点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打造深水临港产业区,构建开放型经济引领发展新高地,引领片区统筹协调发展。
 
  滨海湾新区毗邻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自贸试验区两大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有着珠三角核心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目前新区成熟的土地资源超过40平方公里,通过整合和填海有望超过60平方公里;滨海湾新区所在滨海片区,四镇工业产值有3500多亿元,税收260亿元以上;区位上,南边毗邻深圳前海和大空港,西边通过虎门大桥跟南沙自贸片区相连,这是一个兼具成熟产业体系和空间规模、能够直接连接两个自贸片区的物理空间。
 
  随着区域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延伸,滨海湾新区作为东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而根据东莞市“园区统筹”战略,滨海湾新区将依托空间扩容,在原有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单一职能的基础上,承担科技创新等更为多元的高端功能,并跃升为引领东莞发展的“经济中心”。另一方面,在区域创新转型大背景下,尽管东莞近期创新转型成效显著,但仍面临着龙头企业培育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密度较低等瓶颈,“洼地”特征依旧显著。作为支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点平台,滨海湾新区一方面将与松山湖共同引领全市从“汗水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型,另一方面将聚焦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全面释放滨海岸线等湾区稀缺生态资源的潜力。
 
  因此,立足于滨海湾新区作为“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重要引擎”的责任,本次概念性规划在三个方面提出了滨海湾新区的发展愿景。一是“经济新中心”,以海洋经济和总部经济为支撑,打造引领东莞经济发展的“产业之芯”。二是科创新引擎,聚焦海洋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引领全市动能转换。三是品质新城区,对标湾区最高建设水平,与莞城、松山湖共建高品质城市中心区。
 
  记者:具体通过哪些规划战略,将滨海湾新区打造为“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重要引擎”?
 
  陈志军:目前滨海湾新区规划将围绕“湾区协同、城市融合、产城一体、品质城区”四大战略着重打造。
 
  在湾区协同战略方面,重点强调滨海湾新区应在航运、产业、休闲等多个领域参与湾区竞合。一是紧抓深圳西部港区功能外溢的宝贵机遇,积极培育外贸集装箱航运功能。二是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智能装备、高端电子信息、海洋产业等领域,主动参与区域高层次产业合作。三是突出生态人文资源,与深圳、广州等周边城市共建高品质城市发展带。
 
  在城市融合战略方面,一是在市域层面,加强高快速轨道交通联系,支撑滨海片区与城区片区和松山湖片区共建引领全市发展的“大莞城”。二是在滨海片区层面,以滨海湾新区为核心,以水系和交通设施为依托,串联功能节点,协调产业分工,带动滨海片区转型升级发展。
 
  在产城一体战略方面,滨海湾新区应率先探索“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东莞创造、东莞服务”提升,实现结构更优、动力更足、体制更活、城市更美、生活更好。
 
  在品质引领战略方面,应重点突出了滨海片区生态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重点。一是通过“理水营城”,依托滨海岸线和滨水岸线实现公共空间价值最大化线。二是通过“公园融城”,以山体、岸线、田园等生态资源为基底将城市建在公园里。三是通过“活力兴城”,打造优质慢行空间和开敞空间。
 
  记者: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省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及东莞“园区统筹”等几项战略的背景之下,滨海湾新区被定义为支撑东莞“十三五”“十四五”甚至“十六五”发展的空间平台,外界对新区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请您介绍一下新区的规划思路。
 
  陈志军: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滨海湾新区将重点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打造深水临港产业区,构建开放型经济引领发展新高地,引领片区统筹协调发展。
 
  滨海湾新区毗邻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自贸试验区两大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有着珠三角核心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目前新区成熟的土地资源超过40平方公里,通过整合和填海有望超过60平方公里;滨海湾新区所在滨海片区,四镇工业产值有3500多亿元,税收260亿元以上;区位上,南边毗邻深圳前海和大空港,西边通过虎门大桥跟南沙自贸片区相连,这是一个兼具成熟产业体系和空间规模、能够直接连接两个自贸片区的物理空间。
 
  随着区域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延伸,滨海湾新区作为东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而根据东莞市“园区统筹”战略,滨海湾新区将依托空间扩容,在原有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单一职能的基础上,承担科技创新等更为多元的高端功能,并跃升为引领东莞发展的“经济中心”。另一方面,在区域创新转型大背景下,尽管东莞近期创新转型成效显著,但仍面临着龙头企业培育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密度较低等瓶颈,“洼地”特征依旧显著。作为支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点平台,滨海湾新区一方面将与松山湖共同引领全市从“汗水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型,另一方面将聚焦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全面释放滨海岸线等湾区稀缺生态资源的潜力。
 
  因此,立足于滨海湾新区作为“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重要引擎”的责任,本次概念性规划在三个方面提出了滨海湾新区的发展愿景。一是“经济新中心”,以海洋经济和总部经济为支撑,打造引领东莞经济发展的“产业之芯”。二是科创新引擎,聚焦海洋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引领全市动能转换。三是品质新城区,对标湾区最高建设水平,与莞城、松山湖共建高品质城市中心区。
 
  记者:具体通过哪些规划战略,将滨海湾新区打造为“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重要引擎”?
 
  陈志军:目前滨海湾新区规划将围绕“湾区协同、城市融合、产城一体、品质城区”四大战略着重打造。
 
  在湾区协同战略方面,重点强调滨海湾新区应在航运、产业、休闲等多个领域参与湾区竞合。一是紧抓深圳西部港区功能外溢的宝贵机遇,积极培育外贸集装箱航运功能。二是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智能装备、高端电子信息、海洋产业等领域,主动参与区域高层次产业合作。三是突出生态人文资源,与深圳、广州等周边城市共建高品质城市发展带。
 
  在城市融合战略方面,一是在市域层面,加强高快速轨道交通联系,支撑滨海片区与城区片区和松山湖片区共建引领全市发展的“大莞城”。二是在滨海片区层面,以滨海湾新区为核心,以水系和交通设施为依托,串联功能节点,协调产业分工,带动滨海片区转型升级发展。
 
  在产城一体战略方面,滨海湾新区应率先探索“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东莞创造、东莞服务”提升,实现结构更优、动力更足、体制更活、城市更美、生活更好。
 
  在品质引领战略方面,应重点突出了滨海片区生态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重点。一是通过“理水营城”,依托滨海岸线和滨水岸线实现公共空间价值最大化线。二是通过“公园融城”,以山体、岸线、田园等生态资源为基底将城市建在公园里。三是通过“活力兴城”,打造优质慢行空间和开敞空间。